照片的层次一般指照片影调的明暗关系,包括黑、白、灰三种颜色之间的分布,以及空间层次,即近景、中景、远景之间的透视关系。如果照片没有层次感,只能呈现出平淡无奇的视觉效果,无法突出主体。解决照片层次问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重利用光影来凸显影像的作用。摄影是一门运用光线的艺术,而光影可以渲染出人物情绪。在晴朗的天气中,如果在室外顺着光线拍摄人像,只能看到光线而无法看到影像,所拍摄的照片会相对平淡。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从侧面来拍摄,这样能让人物脸上形成明暗对比,或者在地面上形成拉长的影子。也可以选择逆光来拍摄,这样能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让照片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在夜景拍摄中,建筑物的霓虹灯或车流灯可以为照片增加更多的层次感。在棚拍时,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辅助道具来控制光影。影像不仅仅指的是阴影,还包括水面或镜面的倒影。如果在照片中描绘出影像,会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创造出新的空间表达。例如在图书馆中,将窗户里的倒影一起拍摄进画面,这样视觉上就能构建出两个空间的感觉。
其次,可以尝试使用色彩对比来增强照片层次感。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色相的对比,色相对比越强,照片的层次感就越明显,反之越模糊。补色是色相对比最大的两种颜色,例如绿色和红色。若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拍摄,模特穿着红衣服,画面中的模特会非常突出。同时,色相的对比越大,主体的突出感也越强烈。其次是色彩面积的对比。在拍摄相似色调环境中,需要通过善用色彩面积的对比来营造照片的层次感。例如在银杏林拍摄,当模特与绿色衣服穿梭于银杏林中时,可以通过让树木占据更多的画面面积,来减小模特在画面中的比例,或者让模特更靠近镜头,以凸显模特的比例而增强画面的层次感。通过大小的对比,主体与画面中其他元素产生鲜明的对比,协调而又突出的照片层次感就会呈现出来。
第三个方面是构图,在画面中发掘出有规律的线条和匹配的前景,以构建空间透视。例如铁路、斑马线、风车和树林等物体,因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画面上营造出深度感和方向感,给观众带来空间联想。当引入前景元素时,可以让观众轻松辨别画面中的主次,同时打破单调的画面效果。比如,当在街上拍摄时,可以利用门框将人物框住,形成画中画效果;或者在人物面前布置一些花草,将其虚化处理以增加氛围感。在室内拍摄人像写真时,可以利用玻璃、保鲜膜和窗纱等元素来创造朦胧和神秘的气氛。
第四个方面是要合理运用透视规律。合理运用透视关系能够让照片的视觉效果更接近于人眼所看到的真实感觉,例如近处物体放大、远处物体缩小、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物体虚化等。在拍摄时,找到环境中的透视关系,就能让照片中的主体和次要元素分得清楚,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让人一看就非常真实。拍摄人物时,可以通过适度虚化背景,让人物更加鲜明、清晰,也可以将人物放置在场景中的消失点处,这样人物就会更加有延伸感。另外,在拍摄具有几何图形和线条感的场景,例如旋转楼梯、篮球场等场景时,可以选择从上往下拍摄,让人物出现在画面的正中心,这种手法也能够让画面更富有层次感。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提升照片的层次感。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与见解,共同学习交流。
⑴本文来自投稿,仅以分享为目的,不代表迈思立场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文章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⑵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文章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迈思联系,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