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能够精准检测和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已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能够针对癌症进行精准检测和治疗。这种纳米粒子大大减少了由于癌症检测和治疗过度使用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这一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
化学耐药性是导致肿瘤复发和高癌症相关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了解癌细胞如何克服化疗诱导的细胞死亡对于促进患者生存至关重要。化学抗性的一种新兴机制是肿瘤细胞分泌组(TCS),这是肿瘤细胞释放的一系列促肿瘤因子。化疗暴露还可以改变TCS的组成,称为治疗诱导的TCS,并可能促进肿瘤复发和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TME)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周欣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GQD NT的纳米粒子,可智能识别肿瘤。据该研究院介绍,该纳米粒子通过利用肿瘤微环境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持续在肿瘤中变形,从而延长粒子内药物的滞留时间,并增强药物在肿瘤中的穿透性。在使用极低药物剂量时,该纳米粒子能够实现长时间磁共振成像检测和高效癌症治疗。这项研究显示出GQD NT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其智能识别肿瘤的特性,它可以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中,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此外,在肿瘤治疗中,纳米粒子的持续释放药效也可以避免过高的药物浓度对正常组织的损害。这一技术的推出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专家团队表示,药物过量是导致癌症检测和治疗副作用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目前的药物缺乏对肿瘤病灶的精准靶向作用,在肿瘤部位难以达到充分富集,同时停留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只能通过大剂量注射才能达到产生预期成像检测和治疗效果的目的。

据报道,GQD NT是一种模块化自组装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可以通过简单的步骤将药物分子封装在其中。在肿瘤微环境影响下,GQD NT可逐步改变形态,提高药物在病变区域中的含量。小鼠实验表明,GQD NT在癌症检测中的造影剂使用量仅占现有临床技术的6-22%。注射后4-36小时内,肿瘤区域中的造影剂显影度高,边界清晰,这显著延长了磁共振成像的时间。
在GQD NT的基础上设计的光动力学治疗方法,仅一次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少了82%,两次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在实验中,光敏药物总剂量仅为1.76至3.50微摩尔/千克,比文献报道要低90%至95%。此外,使用低剂量激光不会损伤皮肤,克服了光动力学治疗中光敏药物过多的问题。
来源:有点甜@mais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