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的作用
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用来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也是相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将快门打开,光线照射在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感受到光线,就会形成影像,
现在的摄影师器材感光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以前,摄影感光度很低也很差,拍照时需要曝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最初的快门只是一个镜头前的盖子,曝光时用手把镜头前的盖子除下,曝光后用手把盖子盖上。
到了后来快门逐渐开始发展,感光材料也同步升级,用手拿掉盖子做不到精准了。于是新的快门结构诞生了,经过了一些年的发展,又逐渐分成了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式快门两种形式。
一开始出现的是镜前快门,是根据一开始的镜头盖更改而成的,装在镜头前面作为配件来使用,拍照时装上去,拍完了还可以拿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年前的人们可能不光有忘记带胶卷的烦恼,还有忘记带快门的烦恼。
但镜前快门的精准度还是不够好,接下来就出现了镜间快门,顾名思义,就是把快门设计到镜头内部。这种快门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驱动方式的原因,镜间快门的速度做不到更快,拍摄运动场景会吃力。并且一个镜头内就装一个快门,成本也直线上升。(镜后快门的原理也差不多,就是把快门装置再往后挪一些)
幕帘平面快门的结构是安装在感光元件的前面,离焦平面很近,就像一个遮挡物,拍照时平移走,拍完了再平移回来。但一块遮挡物平移过来,无论是从左或者从右,曝光总会有一边不均匀。所以应用上了两块遮挡物,中间留有缝隙,光线透过缝隙从而来进行曝光。两块遮挡物,也叫前后帘启动的时间差,也就是上面说过的“缝隙大小”是控制曝光时间的工具。缝隙越小,曝光时间越快。
应该有不少朋友很熟悉机械快门吧,按下快门,通过使用弹簧或者其他机械结构释放快门,无需电力。但机械快门的缺点就是会磨损,磨损就导致性能下降、快门不准,并且还有快门寿命,一台相机只能拍固定数量的照片,明显跟不上现在的需求,所以现今电子快门取代了部分机械快门的使用。
电子快门实际上就是通过电路控制快门,没有机械结构,所以也没有重量,也没什么成本,现在的手机通常使用的都是电子快门。电子快门的好处是,能达到很高的快门速度,也没有震动,并且没有快门寿命的问题。
但为什么现在一些相机也保留了机械快门呢,当没有真正的“帘”遮挡时,感光元件会一直接触光,接触时间长了就会残留电荷,会影响到画质,出现高光溢出等等情况,使用机械快门就不用电子快门浪费时间去清除电荷了。并且一些相机的背照式传感器没有采取堆栈式结构,用电子快门拍摄高速物品会有果冻效应。PS:机械快门还可以挡一下灰尘。
从需要手动控制的“镜头盖”到电子快门,从有型到无形,快门一直是我们完成决定性瞬间最强大的工具。
来源:摄影笔记公众号